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郑宇飞 策划整理配资公司100强
编者按: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,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(幼儿园)教师,发起 “照亮我的那本书”主题征集活动,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,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,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。(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:qlwbyddx@126.com。)
文|曹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 朱新韦
当团队公布第二周期共读书目时,《教师阅读地图》这个书名让我陷入了困惑。上个周期刚读完刘波老师的《教师阅读力》,那本实用性极强的指南让我对教师阅读有了初步的系统认知。为何短短时间内,又要聚焦同一主题?带着这份疑问,我在八月的蝉鸣声中翻开了这本书,未曾想,字里行间的智慧如同一束光,不仅驱散了我的困惑,更照亮了我过往阅读中被忽略的盲区。两本书虽同为指导教师阅读,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核:《教师阅读力》更像一本“操作手册”,教会我如何高效阅读;而《教师阅读地图》则是一位“领航者”,指引我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正确的航向,正如书中简介所言:“通过这张地图,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合理阅读路径和最合适你阅读的书”。
照见阅读结构的失衡:被“舒适区”吞噬的专业根基
展开剩余76%书中提出的“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”概念,像一面棱镜,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阅读体系的畸形。作者将教师阅读分为三类——本体性知识、专业知识、人类基础知识,并强调这三类知识需形成动态平衡的“生态系统”。这个比喻让我心头一震:若知识体系是一片森林,我的“森林”早已因为养分失衡而变得岌岌可危。
作为一名地理教师,我的本体性知识本应是最坚实的根基,可实际情况却令人汗颜。书架上的地理专业书籍,大多停留在教材和教参层面,偶尔订阅的核心期刊,也只是在备课遇到某个具体主题时,才会急功近利地翻到相关专题,从未有过系统的梳理与深度学习。
专业知识的贫瘠更是触目惊心。自参加工作近十年来,除了近半年跟随阅读团队接触过一些教育理论,此前对教育领域的经典著作几乎一无所知。当同事们在教研会上讨论建构主义理论如何应用于课堂时,我只能尴尬地沉默;当“项目化学习” 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时,我甚至分不清它与传统小组合作的本质区别。这些理论并非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,而是支撑教学创新的基石,我的漠视与忽略,让自己的教学始终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。
与专业知识的匮乏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舒适区阅读的泛滥。各类畅销小说和碎片化的历史随笔占据了书架的半壁江山,它们像温室里的藤蔓,看似枝繁叶茂,实则缠绕着专业成长的主干,汲取着本该滋养根基的养分。那些轻松的故事情节、碎片化的观点,无需深度思考便能消化,久而久之,我的思维变得惰性十足,面对需要沉下心来研读的专业书籍时,竟会产生本能的抗拒。这种失衡的阅读结构,让我的专业成长如同无源之水,看似忙碌,实则在原地踏步。
手把手选书:在知识迷宫中找到罗盘
“能读懂的书往往不够专业甚至没什么用,真正专业的书籍却常常无法读懂”——书中这句话精准地戳中了我阅读时的最大痛点。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都在这种矛盾中挣扎:拿起通俗的教育随笔,觉得收获寥寥;翻开《教育心理学》这类经典著作,又被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体系吓退,久而久之,便对专业书籍产生了既轻视又畏惧的复杂情绪。
《教师阅读地图》最打动我的,正是它拒绝空谈理论,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,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选书指南。书中提出的“由浅入深的专业发展阶梯”,让我在知识的迷宫中找到了方向。作者将专业书籍分为“成长期”“成熟期”“卓越期”三个层级,并针对不同教龄、不同学科的教师推荐了具体的阅读路径。以教育理论为例,对于像我这样的“理论小白”,作者不建议直接啃读《民主主义与教育》,而是推荐从雷夫的《第56号教室的奇迹》入手——这些充满教育智慧的随笔,用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案例诠释着深刻的理论,读来亲切易懂,仿佛在与一位资深教师对话。
更珍贵的是,书中不仅告诉我们读什么,还引导我们如何读。针对根本书籍的阅读,作者分别通过一个节选片段、一对概念、一本书的研读手把手教给读者。尤其是,在如何抓住精髓这一主题中,作者给的阅读建议:细读,在第一遍阅读时,就将疑惑以及感想记录下来。在细读结束后,对核心内容进行梳理。及时记录这个方法也是最近自己在坚持使用的。但是细读结束后,缺乏简单的核心内容梳理。
跨界收获:从书籍到生活的知识延伸
《教师阅读地图》带给我的启发,远不止于如何构建合理的阅读结构和选书方法,更在于它打破了“阅读=读书”的固有认知,让我意识到知识的延伸可以跨越媒介与领域。
书中提到:“一方面,影像阅读对传统的书籍阅读构成了冲击,导致越来越多的电视人电脑人;另一方面,影像阅读的出现是技术进步与人类自身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,不能简单以排斥的态度对待。”这句话让我联想到电视,电脑不仅可以成为娱乐消遣的工具,同时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。
于是这个暑假配资公司100强,我为孩子们布置作业时,设置了观看《航拍中国》的实践任务。这部纪录片不仅画面震撼,更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,应该能吸引一部分孩子的注意力。在成果展示环节,我设置了“描述传统民居,分析其反映的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”的地理小报、手抄报任务。准初三的孩子已经学完新课,完成这项作业需要理解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影响、相互制约。提升综合思维和信息收集整理能力。看着孩子们带来的成果,我不禁感慨:原来当知识跳出书本、融入生活场景时,孩子们的潜力能如此鲜活地绽放。
发布于:山东省至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